范学英
教育是以培养人们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为宗旨和最终归宿的。我校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把追求生命幸福看成是学校成员在共同价值追求指导下的一次精神认同的回归,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一个脚踏实地实践的过程。生命幸福的内涵是什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对师生幸福有重要影响?如何整合学校文化因素以增强师生幸福感?下面,谈一点我们的思考:
一、学校中生命幸福的特质
我们以为,生命幸福在学校中具有如下特质:
1.丰富性。研究学校中生命幸福不能忽略这三个关键词:成长、成功、成才,它们是实践行动所具有的三重价值,同时也都关涉幸福。
例如,在学生参与某一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体尝到成功欢乐;从中获得经验教训,锻炼技能,获取新知,丰富阅历,充实心灵,这就是成长价值;成长的日积月累最终必然走向成才。
2.体验性。幸福归根结底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心灵活动。追求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不应仅靠外在价值作为评价标准,更应该关注参与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感知、内省思考,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幸福体验场,使教育满足生命的合理需要。
3.过程性。我们认为, 无论是增进学生的幸福体验还是培养他们幸福的能力,都不是孤立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而展开,与其说幸福是教育的目的,还不如说将幸福看成是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内在要求。
总的说来,学生作为受教育对象,他们的幸福主要表现为生命的自觉意识得以唤醒、生命潜能得以开发、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得以成长或发展上。对应地,教师的幸福主要表现为,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或发展中获得了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与成长。
二、把握师生生命幸福 需要厘清的几对关系
1.关于现实幸福与未来幸福。目前,就关注生命幸福的立足点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幸福论,一是目的论,二是过程论。前者主张教育的目的或结果应该是为了人的幸福,即为了受教育者将来的幸福,是为了幸福的教育;后者则强调教育的过程是人们体验幸福的过程,是幸福的教育。其实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割。
就拿育才小学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来说:“美好的童年”追求的是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校园生活、愉悦的学习生活、快乐的家庭生活,它强调应该让学生在幸福中成长,体验到成长的欢乐;“坚实的起步”追求的是让学生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为未来的漫长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正所谓“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既要使生活其中的人感到幸福,也要使人获得一种活得更好的能力。”
2.关于教师幸福与学生幸福。其实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教育的幸福应该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师的幸福,幸福教育一头触及学生的心灵世界,另一头延伸到教师的精神世界。詹瑜曾提出“幸福能力移植”说,认为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幸福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幸福能力,教师首先应成为教育幸福的享受者,才能以真诚唤醒真诚,以幸福唤醒幸福,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育才小学每年教师节前夕,都要进行学生和家长广泛参与的“最具亲和力教师”评选,在我们看来,一位教师的亲和力绝不仅仅只是外显的亲和态度,更是一种执著于内的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不仅是精湛的教艺,更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感染学生,用真挚的师爱全面关怀学生,进而由内至外自然散发出的一种平和、淡定、从容的魅力。
3.关于个体幸福与整体幸福。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化的结构、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具有对学生的幸福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可能。
育才小学在“九五”、“十五”乃至“十一五”的中小学整改委实验课题研究中,都将儿童“个性化”发展研究作为关注焦点。同时我们感到,用整体的眼光去审视与考量学校文化也是非常必要的,整体幸福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含义:
一是对象的全体性,即指获取幸福的对象不应只是少数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也不仅是学生群体,还包括教师群体和学校领导及后勤人员,让每一个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人都有机会得到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都感受到最大限度的幸福。
二是发展的全面性,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教育看成是知情统一、身心统一、情志统一的整体性人格培育。
三是过程的创新性,即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生命潜能的最大突破、生命创造力的最大限度张扬。
三、实现生命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实践
1.诗意栖居——让学生幸福的环境文化。育才小学在环境文化教育框架整体构想中,将学校环境规划为四个区域,分别为“儿童与自然友好区”、“儿童与人文和谐区”、“儿童与科技实践区”和“儿童与个性创造区”,从全面提升环境的审美品位和育人功能入手,营造了具有思想内涵和精神品位的文化氛围:
育才广场上大型雕塑“金鸟巢”映入眼帘,九尊鸟巢成花瓣状均匀环绕,象征着莘莘学子在育才渴望求知与创新的美好愿望;
育才广场中央花园里憨态可掬的南瓜与长颈鹿造型充满童趣,表达了儿童天真烂漫的美好天性;
校门右边的“中华书法作品墨香长廊”,以木刻的形式记录下我国书法的发展史;
“生态鸟廊”是师生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绝佳去处,喂食区域和鸟巢的设置,实现了儿童与自然亲密接触;
漫步于“四季华林”,感受春有海棠、夏有紫薇、秋有桂花、冬有腊梅的意境;
站在操场上抬眼望去,个性空间楼五楼的“天文台”傲然伫立,是学校建筑中灵动的文化符号,用意至深,内涵至美,看似静止,实则灵动,表现了学校文化的独特意蕴。
学校在环境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力图将理想与信念教育渗透其中,如个性空间楼第一层命名为“蓝色大厅”,天空为蓝色海浪式,一群白色的海鸥正展翅翱翔,寄喻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愿望。
个性空间楼梯转角处安放着古今中外名人雕像,学生在每一次与伟人的对视中达到精神的交会、心灵的契合。
师生常年浸润于这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空气之中,自然涵养了“育才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校园成为了学习生活的乐园和心灵成长的家园,也必将成为童年生活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成为师生诗意栖居之所。
2.共同欢愉——让学生幸福的节日文化。“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相互依偎着才能飞翔。”如果远离了人群和伙伴,人是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与幸福的。
但是, 校园这个本来应该最温馨最纯真的地方,这个寄托着未来社会的美好、希望的地方,同样存在着共同语言、共同价值上的危机,我们甚至怀疑,是不是只有分数才是学校和家长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共同的语言?
德国一位哲学家说过,“节日,是一个共同的时刻”,让我们不仅是活着,更是生活。
多年来,育才小学坚持开展“传统节日”、“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培育了颇具特色的节日文化。如“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学校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教育契机,开展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体验民风民俗等文化活动;“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学校每年组织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英语节和数学节等群体性参与的校园节日,让孩子们在共同阅读经典、共同解密科学、共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追溯共同的历史、寻访共同的英雄、找寻共同的文化符号,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的生活”。
节日文化活动更让孩子们有机会摆脱庸常的生活方式,搭起一座情感的桥梁,将一个群体融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幸福的真意。
3.减负增效——让学生幸福的课堂文化。一直以来,育才小学坚持素质教育的办学方向,哪怕是在各方强大压力之下,也始终坚持不开办所谓的“奥数班”、“尖子班”,而是将了解数学文化、培养数学思维、体验数学魅力的普及型数学教学落实于每一个班、每一节课的常规教学中。
自2008年开始, 学校在武汉市教育局提出的“减负增效”总体思路指导下, 大力倡导课堂文化价值取向的三方面转变,即从“知识掌握”到“人格发展”转变,从“个体学习”到“集体分享”转变,从“照本宣科”到“激情创造”转变,特别是加强学科备课组建设,实现教研方式的三个转变,即变“主题”为“课题”,变“接龙”为“沙龙”,变“封闭”为“开放”,教研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校际界限。课堂是(下转45页)(上接48页)校园生活的主阵地,课堂生活质量提高了,师生的幸福指数也就提高了。
4.关照生活——让学生幸福的课程文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命题“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必须融入生活,回归生活,用一种“教育性的生活”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育才小学在课程文化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程与师生的生活建立内在联系。学校在“十五”、“十一五”的整体改革实验过程中,构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对国家课程进行精选、改造,对同一学科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重组、整合,其最初灵感和最终落脚点都源于和指向儿童真实的生活。
学校开发的系列校本课程读本——《阅读与积累》、《SX开发》、《艺术与欣赏》、《综合实践与生活》因其贴近生活、指导性强,而成为学生钟爱的读本、教师中意的教本和家长拓展的蓝本。源于生活,关照生活,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以增强,自然乐在其中。
毋庸置疑的是,具有核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校文化是基于生命幸福的文化,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独坐书斋,而是彼此相拥;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不是远离幸福,而是让你与幸福靠得更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