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核心价值与学校文化整体构建的实践研究


   (一) 学校核心价值定位
   1.挖掘学校精神传统。学校核心价值从来都不是无源之水,它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在学校编撰50年校史的过程中,通过和老校长们的多次交流,我们一次次近距离的直面学校历史,探寻学校成长的历程,感受学校的精神传统,找寻学校文化的发展轨迹。
   贵阳十八中创建于1958年,建校初期,学校除校门口一间传达室外,就只有一栋砖木结构的二层教学楼共十四个教室。师生们一边教学一边建校:挖坟包、去杂草、拉石灰以平整操场。为了平整操场,师生们手上都打起了血泡,大家却毫无怨言。
   90年代初,贵阳市实行“小升初改革”,学生按片区就近入学,学校辖区内的家长反应强烈。家长们认为十八中是一所薄弱校,他们不希望子女在十八中就读。学校顶着压力,经过三年艰苦奋斗,1993年中考,冉芳同学以优异的成绩夺得全市中考状元。1994年,学校初中毕业统考成绩首次夺冠,六科总分超市平均分68分。学校第一次被贵阳的各大媒体宣传为贵阳市的名牌学校。从1993年起,学校中考成绩11次名列贵阳市统招中学第一名,八次摘取全市中考状元桂冠。
   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半个世纪的筚路蓝缕,贵阳十八中走过了从“薄弱”到“名牌”的艰难历程,完成化茧成蝶的新生蜕变。五十年来,经过历代十八中人呕心沥血的拼搏,她终于成为誉满贵阳的品牌学校。严格管理、严谨治学、高度敬业的优良传统,成为学校发展的深层动力。
   2.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清澈的南明河水蜿蜒曲折,端庄的甲秀楼群秀丽多姿。十八中便与这垂柳轻拂,碧波荡漾的美景相毗邻。和煦的阳光下,青山绿水,亭台古楼、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十八中人的情怀。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也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南明河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历代文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它概括了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甲秀楼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气韵与禀赋,潜移默化着学校师生的言行,激励着师生们不断进取。
   3. 塑造学校文化品牌。 甲秀楼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气韵与禀赋,潜移默化着学校师生的言行。这种独特的文化,我们随时都感觉到它的存在,又常觉得很难用一言两语概括明白。我们寻根探源, 认真梳理, 将甲秀精神与学校的精神传统,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整合为“学校视觉识别系统(VI)”,以刻划学校的个性,突出学校特征,塑造学校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发挥标识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进一步增强全体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
   师之甲:育人者,师德优先,素养居前,与时俱进,以身垂范。学之甲:玉不琢不成器,学子坚持志向高远,勇于拼搏,臻于卓越。校之甲:以德才兼备之师,育德行兼备之才,辛壬癸甲,桃李芬芳。
   (二)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1.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核心价值得以有效贯彻的保障系统。学校制度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经过验证的规范精华,充分展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学校制度,不仅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核心价值得以有效贯彻的保障系统,学校制度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学校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学校制度文化是有形的制度与无形的价值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有形的制度作载体,一方面以无形的价值在学校的诸多领域体现出来,不仅体现在制度本身,而且通过制度实施,体现在一切结构、组织、形式、过程、方法、技术、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之中。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在学校师生中培植学校价值观的过程。
   2.比文本更重要的是文本的形成过程。 在我任校长的时间里, 老师们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待遇问题。我想,校长应该把教师待遇放在一定的高度来考虑。多来年学校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也是这样运行的——优质多得、多劳多得。但是,学校评价与奖励机制的运行,要考虑会不会把老师的工作热情引导到斤斤计较上,引导到多少块钱一节课上。同时学校奖励机制,说到底要量入为出,这个阶段学校财源不是很稳定,加之下一步又要进行绩效工资改革,我想此时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上,通过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让学校教师清楚的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愿景,熟悉和认同学校的各项制度,以求学校制度能真正深入人心。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 实际上也是一个凝聚教师、 引导教师的导向过程。每一个具体制度的建设,都应该经历这么几个程序:责任部门起草——调研——骨干研讨——教代会通过。调研是每一项制度都要做的, 有时调研会就可能要开六、七次。调研好以后,骨干研讨,调研和骨干研讨过程中,让老师们把要讲的话都讲出来。 这样,一是教师的感情得到了宣泄,二是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了确认,这样文化氛围就改变了。调研与研讨的过程,也是实现学校与教师有效沟通的过程;在调研与研讨的过程中,制度也自然而然的深入教师心里,最后形成文本之时,具体的规定及制度的精神文化内涵,也自然的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并通过制度的有效运行,逐渐深化成为学校和教师共有的价值观,形成学校文化。
   3.以学校核心价值为基础的绩效管理策略。学校绩效管理是结果与过程(行为)的统一体,结果(做了什么)+行为(如何做)=高绩效。学校绩效管理体系是由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围绕学校核心价值,我校绩效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以提高分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时结合各项获奖等硬指标进行量化打分。二是,学生打分、专家听课测评、同事听课测评相互结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程性评价。学生测评的重点集中在老师授课的程序性和规定性方面,时间在期末。专家督导小组负责测评任课老师的教学规范性和教学能力,时间安排在一个学期的任意时间里,每位任课老师的每个课堂至少听一次,事前不必通知任课老师。各教研组负责从本专业的角度,对任课老师在专业深度和教学发展等方面进行测评。同事听课集中在期中,事先做好计划,提前告诉任课老师。三是,对考核结果及时反馈、合理分析,奖优罚劣,搞好沟通工作。考评的结果作为下一步薪酬发放、工作安排、定编定岗、人员培养以及人事调整的重要依据。
   学校绩效管理策略,以关心教学质量为中心,同时也重视对教师的关心,通过对于教学流程及教学结果的有效反馈及配套的处理办法,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控制,得到教师的普遍认同。在学校管理学校教学质量测评表中专家用、教师用、学生用的三个表格,不仅是给教师评分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分的细项,引导和帮助教师去分析自己教学中的细节问题。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教师参与目标的设置,有助于教师提高工作绩效,同时各种测评表格的反馈作用,也将带来了更高的工作绩效。教师对绩效测评及考评结果处的相对合理及公平性的认同,加强了教师的组织承诺,降低了教师的离职倾向。
学校的绩效管理策略及其与之配套的价值分配策略,为学校营造了激励机制,制度的长期施行,促进了学校以绩效推动的强力型组织文化的产生,使绩效管理从教师的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将绩效管理从外部压力转化为了教师的内部动力。
   (三) 学习型团队的形成
   学校或许没有能力改变个人的内在驱动力和动机因素,但我们有相当的空间创造一种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一种支持创造、团体建设和参与问题解决的环境,用间接的办法去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我校通过随笔“新政”、教学诊断、导师团制度的运行,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初步形成了具有凝聚力和进取精神的学习型团队文化。
   1.尊重教师的现实工作状态与精神需求。 原来,我们一些教师总在做“抄写的奴隶”,久而久之,“抄”成了习惯,一些本应认真思考而书写的文本,也变得随意起来。现在,人性化的随笔“新政”想写就写、想写多长就写多长;教学诊断、导师团制度不走形式,切实考虑教师的工作现状,实事求是,赢得教师的认同与喜爱。
   在学校关于随笔的 “放任”政策下,教师们的随笔反思倒是写得更多了。因为每一个教师的内心,都有着成功的渴望,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有时在繁重、琐碎的工作与生活压力下渐渐褪色了。学校以随笔“新政”、教学诊断、导师团的运行,将这种内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变为了教师的成长动力。
“随笔分享交流”会,不宣布谁写得好,谁交的数量多,而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对一些精彩的随笔做了点评。教学诊断目的,也是致力于教学探讨与互助,而不是评选,在对话式的案例讨论与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为教学服务的价值观,学校不是监督工,不是评论员,而是为教师服务,为教师教学成长提供支持的参与者。按照罗伯特豪斯的路径——理论,这种管理方式的激励作用在于:它提供了有效的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
   2.以人为本,培植适宜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学校的随笔“新政”、教学诊断、导师团制度,都是针对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帮助、支持与成长的课堂教学艺术设置的,立足于教师最真实的需求,增强了培训与开发的实效性,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让教师们在工作中成长,在成长中体验快乐。
虽然开展教学诊断,最初对教师来说,是无奈而不得不做的事情,但由于教学诊断这种教学实践中的参与讨论式活动,实实在在的帮助教师解决了教学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在成长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幸福与快乐,而得到了更多老师的认同与主动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校顺应教师的心理及工作实践中的需求,为教师们培植了一片专业成长的乐土――由赏识产生自信,由信任催发动力,由分享引发渴望,由工作带来的快乐。教师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培育和塑造着属于大家共同的的温譬和谐的精神文化家园。随笔新政、课堂诊断、导师团故事,既合乎众人意愿又便于运作的充满人性和人情的操练过程,让教师们快乐地工作、学习、成长着。
   3.营造合作、分享的团队氛围形成学习共同体。现实中任何一个组织的成功都需凭借组织整体的力量,同样,个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组织的支持。合作与支持的团队组织文化既是组织成功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成员赖以成长的条件。要使学校的教师专业能力普遍获得有效发展,就必须在学校内大力营造合作、分享的团队组织文化,让教师在合作中相互支持,在分享中共同成长。
传统上,教师因个人教学间的竞争,相互间总是有所保留。学校的教学诊断与导师团制度,打破了孤军作战的状况,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逐渐形成,这种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助于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在平等、合作、互动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所营造的民主、温暖、平等的学校氛围,为教育观念的内化和教育行为的改进创造了良好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这样的知识型组织来说,教师的培训与开发策略,是学习型团队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源泉,也是各学校在工作实践中,最头痛的问题。学校渴望着学习型团队的出现,教师的内心也渴望着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课后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校本教研,在各校的文件里都是有的,但在实践中,却让人觉得“食而无味”,“乏善可陈”。学校随笔“新政”、教学诊断、导师团制度的运行,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培养人,创造了具有凝聚力和进取精神的学校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引导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在工作中体验快乐和信心。

   在学校日常工作的层面下,流动着思想和行动的潜流,它活跃在学校里,这种看不见、人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信念和预期,为人们的言行赋予意义,决定着教师们如何应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是学校核心价值。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和教师通过共同努力,在处理危机和取得成绩的过程中,逐渐创立起来的传统,具有高度的持久性,对学校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塑造着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学校通过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与具体管理行为的结合,推动着学校组织和教师的长期共同发展。
   任何学校都会有自已的核心价值,这种价值体系是学校历史的积淀,它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优势,也可能阻滞着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它可能带来学校短程的成功,却造成学校长程的失败。优秀的学校,总是不断关注这其中所蕴涵的动态变化,通过改善学校管理,将组织价值观,逐渐内化为学校成员的直觉的、自然的行为反应,创造积极进取、团结互助的学校组织文化环境,为学校的长程成功做好准备。

(王前明 戴晓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