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我心灵的寄托,我虔诚相待

——“大学生记者团”对话李吉林

    记者:曾经在一篇采访报道中看到您这样说过,“教师不能满足于当教书匠,要立志当教育家”,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家”的?

  李吉林:“教育家”这个概念我没有好好研究过。虽然有人说过“李吉林是教育家”,但我并不认可,我觉得我离教育家还很远。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作“教育家”呢?我认为,首先,他们是花费了毕生精力来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其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能够用这些理论体系来指导和影响教育实践。教育家应该是对教育做出突出贡献后被大家所认可的,他的立足点还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

   记者:从事教育工作这么多年,您对成千上万的孩子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孩子又为您带来了什么呢?

   李吉林:我觉得自己和孩子是这样一种关系:我爱孩子,而孩子们则让我更加爱他们。他们是世界上最纯真的群体,和他们在一起,是一种幸福。比如说,平时我走在校园里,孩子们见到我,会大声地叫我“李老师”“李奶奶”,我这时就会觉得特别高兴。孩子们的天真与童趣,对成人是一种熏陶,一种感染。没有当过老师的人,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明白这个行业所能给予的如诗如画的情感体验。是孩子让我保有一颗真挚的童心。

   记者:在平时,您是怎样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的呢?尤其是那些不喜欢讲话、很难受到别人关注的孩子。

   李吉林:我觉得自己就像圣诞老公公一样,把自己的爱分给每一个孩子。比如说我一直在极力遏制班级里学生的攀比现象,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我可能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又比如,学习优秀的孩子总是课堂上的焦点,回答问题也多,得到老师表扬的机会也多。但我会要求自己平等地去对待他们,上课的时候,我绝对不会总是提问某几个孩子,我会惦记着还有哪些孩子没有被叫到过,在提出下个问题时,就叫他们来回答。

   记者问:您的教学生涯长达五十余年,相信在您的教学生涯中一定也遇到过特别艰难的时刻,甚至是想放弃的时刻。是什么让您一直坚持下来?

   李吉林:文革开始那年我28岁,人生空白了十年,但在这十年里,我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理智上,都不愿离开教育事业。那个时候我被调到农村小学教书,遇到雨雪天,从家到学校要走半小时的路。有一次我迷路了,隔着河瞅着对岸的学校,却无法过去。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学校,眼泪一个劲儿地流。但我还是挺过来了。记得那时有一部前苏联老电影叫《乡村教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看完之后,我就感觉那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又都回来了。我想,之所以我能一直坚持下去,还是因为我是真的热爱这份事业吧。

   记者:在课堂上您经常会赞美学生,但如果让您赞美一下自己,您会怎么说?

   李吉林: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良心很好。因为善良,所以我才能让别人快乐,同时自己也获得快乐。

   记者:作为一名拥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您对于即将走上讲台的大学生有哪些期望呢?

   李吉林:我觉得有三点要做好。第一是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第二是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教育事业,都要有无私的爱;第三是要明白教师的责任,这也是我特别强调的。对于个人而言,当老师也许只是一种平常的职业选择,可是只要你从事了这个职业,就必须要对社会、对国家有担当。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以我们要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并且要努力地去做好。

   记者:如果让您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教育的感情,您会怎么说?

     李吉林:教育是我心灵的寄托,我虔诚相待。